被大型犬咬后未破皮但发红时,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并消毒,观察红肿变化,24小时内就医评估狂犬病风险。即使皮肤未破损,犬牙挤压可能造成皮下组织损伤,病毒仍可能通过黏膜或微小裂口侵入,不可因“没流血”而忽视潜在危险。
-
紧急处理三步法:流动清水+肥皂交替冲洗至少15分钟,彻底清除唾液残留;碘伏或酒精消毒表面,降低感染风险;避免包扎或涂抹药膏,保持伤口暴露。若红肿持续扩大、疼痛加剧或出现发热,提示可能感染,需立即就医。
-
狂犬病风险评估关键点:就医时需明确告知犬只疫苗接种史(如未知则视为高风险);医生会根据暴露等级(WHO II级)判断是否需接种疫苗。即使犬只健康,狂犬病潜伏期无症状,世卫组织建议“宁过度勿遗漏”原则。
-
特殊人群加强防护:儿童、孕妇及免疫缺陷者更易感染,需缩短观察窗口;若被流浪犬或未接种疫苗的宠物咬伤,建议联合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需排查破伤风风险,尤其是5年内未加强接种者。
-
后续观察与记录:连续监测伤口及全身状态10天,记录红肿消退时间、体温变化;犬只若10日后仍健康,可终止剩余疫苗疗程。期间忌剧烈运动、酒精及辛辣饮食,避免免疫力下降。
正确处理犬咬伤的核心是“表面无伤≠绝对安全”。狂犬病致死率近100%,但及时规范处置可100%预防。务必摒弃侥幸心理,将专业医疗评估作为必选项,而非可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