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会导致热衰竭,高温高湿环境会阻碍人体汗液蒸发散热,引发体温调节失衡和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出现头晕、呕吐甚至昏迷。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风险更高,需特别警惕“隐性中暑”。
梅雨季的高湿度(常超70%)使汗液无法有效蒸发,体感温度比实际更高,热量积聚体内导致核心体温快速上升。此时大量出汗会加速水分和钠、钾流失,引发肌肉痉挛、血压骤降,若不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可能发展为热衰竭。典型症状包括皮肤湿冷、头痛、恶心、脉搏加快,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或昏厥。
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高温时段外出,每小时补充200-500ml含电解质的饮品,保持室内通风干燥。若发现先兆症状(如头晕、皮肤黏腻无汗),需立即转移到25℃以下环境,用冰敷颈部、腋窝等部位快速降温。特别注意不要给昏迷者喂水,以免窒息风险。
梅雨季防暑需打破“只有暴晒才会中暑”的误区,湿度比温度更危险。建议穿着透气衣物,随身携带便携风扇或降温喷雾,并关注天气预报和体感温度变化。特殊人群若出现持续不适,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