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型犬咬伤后应优先挂急诊外科,若伤口较深或伴随感染风险需同步处理狂犬病暴露等级(如二级暴露需接种疫苗,三级暴露需加注免疫球蛋白)。关键处理步骤包括立即冲洗消毒、避免包扎、24小时内接种疫苗,头面部咬伤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升级处置。
-
急诊外科为首选科室:负责伤口分级(一级无破损仅观察、二级需疫苗、三级加免疫球蛋白)和紧急清创,同时协调破伤风预防。若医院分科较细,急诊科会转诊至外科或感染科完成后续处理。
-
感染科协同评估:针对狂犬病风险,尤其当犬只疫苗接种史不明时,感染科会判断是否需要补充抗体或抗生素。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更需此环节。
-
特殊伤情转专科:若咬伤导致肌腱/骨骼暴露(如手指、面部),需骨科或整形外科介入;黏膜接触(如眼睛、口腔)则需相应专科联合处置。
-
后续观察与接种:即使轻微咬伤也需完成疫苗全程接种(5针或“2-1-1”程序),期间忌剧烈运动、饮酒,并监测发热或伤口红肿等异常。
提示:任何犬咬伤均不可轻视,第一时间彻底冲洗(肥皂水+流动水15分钟)比纠结挂科更重要。若就诊医院无明确分科,直接告知急诊医生“动物咬伤”即可触发标准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