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脱水热是机体在高温环境下因水分流失过多、散热障碍引发的非感染性发热,属于异常生理反应,需及时干预。 常见于婴幼儿或高温作业者,表现为体温骤升(可达40℃以上)、烦躁、尿少等症状,核心诱因包括水分摄入不足、环境温度过高及汗液蒸发受阻。
-
本质与诱因:脱水热并非正常现象,而是高渗性脱水导致的体温调节失衡。高温环境中,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若水分补充不足或衣物过厚阻碍散热,体内电解质紊乱会引发发热,严重时可致休克。婴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完善,风险更高。
-
典型症状:除体温升高外,患者可能出现口唇干裂、皮肤潮红、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显著减少。体重短期下降也是常见信号,但发热程度与脱水严重性未必成正比。
-
应对措施:立即脱离高温环境,通过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减少衣物)和补充含电解质液体(如口服补液盐)缓解。若体温持续超过38.5℃或出现意识模糊,需紧急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
预防脱水热的关键在于合理补水和环境调控,尤其是夏季或高温作业时,需定时饮水、穿戴透气衣物,并关注婴幼儿及体弱者体征,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