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中暑是完全可能的,且高湿环境会大幅增加中暑风险! 高温高湿的梅雨季,汗液难以蒸发,体温调节失衡,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引发致命热射病。以下从症状、高危场景到科学应对全面解析:
-
梅雨季中暑的元凶是“湿+热”双重暴击
气温超32℃且湿度超70%时,汗液无法蒸发,体感温度飙升。室内外均可能中暑,久坐办公室或通风差的老人居所同样危险。 -
三类症状警示程度不同
- 先兆中暑:头痛、口渴、多汗,体温正常或略高(<38℃);
- 轻症中暑:面色潮红/苍白、脉搏加快,体温超38℃;
- 重症中暑(热射病):昏迷、抽搐,体温超40℃,死亡率高达50%。
-
急救核心是“快速降温”
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凉水擦拭颈部、腋下等大血管部位,忌喂水防窒息。热射病需拨打急救电话并持续物理降温。 -
饮食预防比药物更有效
多吃西瓜、苦瓜、绿豆等清热食材,补充钾、镁电解质;避免高糖饮料,每日摄入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
提示:梅雨季外出避开正午,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空调房定时通风。一旦出现恶心或持续头痛,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