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阵雨天气防中暑的关键在于兼顾高温与高湿的双重挑战,需重点做好补水、降温、合理作息三方面措施。 闷热环境下汗液蒸发受阻,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易引发头晕、呕吐甚至热射病,尤其需警惕雨后转晴时突然升温和湿度滞留的“蒸笼效应”。
-
科学补水
雷雨前的高温时段每小时补充200-300ml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可搭配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果蔬,既能补水又能补充钾、镁等流失的矿物质。若出现尿液颜色加深或排尿减少,需立即增加饮水量。 -
物理降温
雨后若持续闷热,可用凉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或使用冰袋冷敷(需用毛巾包裹防冻伤)。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避免直接对吹。外出时选择浅色透气衣物,佩戴空顶帽增强散热。 -
调整活动时间
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雷雨前后湿度常达80%以上,此时即使阴天也需防暑。室内运动建议选择清晨或晚间,并配备风扇促进空气流通。慢性病患者应随身携带仁丹、藿香正气胶囊等防暑药物。 -
饮食调节
减少油腻辛辣食物,多吃绿豆汤、冬瓜汤等利湿食材。莴笋叶、芹菜叶富含维生素B1和钾,可凉拌食用帮助缓解疲劳。避免空腹外出,高温环境下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70克以维持体力。 -
应急处理
发现他人中暑时,立即将其移至阴凉处,脱去外层衣物并用冷水喷洒皮肤,同时扇风加速蒸发散热。若出现意识模糊或体温超过40℃,需平卧抬高下肢,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切勿强行喂水。
雷阵雨季节防暑需坚持“避、补、降”三原则,特别关注老人、儿童及户外工作者等高风险人群。日常注意观察天气预报,高温高湿叠加时优先选择室内活动,保持环境通风与情绪平稳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