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预防热衰竭的关键在于及时补水、避免暴晒、合理调节活动强度,并关注早期症状。 热衰竭是高温环境下因体液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引发的危险状态,典型表现为头晕、恶心、大量出汗甚至昏厥,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以下是科学预防的要点:
- 补水与电解质平衡:每小时饮用500-1000毫升含盐饮品或运动饮料,避免单纯大量喝白开水导致低钠血症。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水果可辅助补水。
- 避开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减少户外活动,若必须外出,选择阴凉路径并佩戴宽檐帽、太阳镜,涂抹SPF30+防晒霜。
- 衣物与散热:穿着浅色、宽松透气的棉麻衣物,避免深色吸热材质。随身携带喷雾风扇或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处辅助降温。
- 渐进式耐热训练:初夏起每天清晨或傍晚进行30分钟散步、慢跑,逐步提升耐热能力,避免突然暴露于高温环境。
- 特殊人群防护: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需额外关注,避免独自外出。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
若出现头痛、皮肤湿冷、肌肉痉挛等症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补充电解质并就医。预防的核心是主动调节而非被动应对,通过科学习惯降低风险,安全度过高温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