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预防热射病需警惕高湿度环境抑制散热、体温调节失衡等风险,核心措施包括:避免长时间暴露、科学补水、调节室内环境、选择透气衣物及关注高危人群。
-
避免高温高湿环境暴露:湿冷天气体感温度可能高于实际温度,湿度超过60%时汗液蒸发效率显著下降,易导致核心体温飙升。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尤其是正午时段,室内可通过空调除湿模式将湿度控制在40%-60%。
-
主动补水与电解质平衡:高湿度下隐性出汗增多,需定时补充含盐分的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日饮水量不低于2-3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少量多次为宜,同时减少酒精、咖啡因摄入以防脱水。
-
优化室内环境与着装:使用空调或除湿机降低室内湿度,早晚通风换气。穿着宽松、浅色、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厚重服装阻碍散热。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特别关注环境舒适度。
-
识别早期症状与应急处理:若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灼热或体温超过38℃,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并冷敷大动脉部位(腋下、颈部)。抽搐或意识模糊时保持侧卧,避免喂水,及时就医。
湿冷天气的热射病风险常被低估,科学防护的关键在于主动调节微环境、维持体液平衡,并提高对异常体征的敏感性。高危人群及户外工作者应制定个性化防暑计划,确保安全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