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预防中暑高热的关键在于打破“高温高湿”双重威胁,通过科学补水、饮食调节、环境降温及症状识别四管齐下,尤其需警惕“热射病”这一隐形杀手。
-
科学补水与电解质平衡
梅雨季汗液蒸发慢,需少量多次饮用凉白开或淡盐水,每小时补充500-1000ml。避免酒精、高糖及冰冻饮料,可搭配含钾的西瓜、香蕉或运动饮料,预防低钠低钾血症。 -
饮食调节增强耐热力
多吃苦瓜、绿豆、冬瓜等清热利湿食材,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虾、豆制品。避免油腻辛辣,推荐西瓜翠衣绿豆汤(体质偏热者)或西洋参茶(寒湿体质),兼顾解暑与营养。 -
环境降温与作息调整
空调温度设为25-27℃,湿度控制在50%-60%,避免直吹。外出避开正午,选择浅色宽松衣物,佩戴遮阳帽。室内定时通风,办公族每2小时起身活动,避免久坐积热。 -
症状识别与急救处理
- 先兆中暑:头晕口渴时立即移至阴凉处,解开衣领,用湿毛巾冷敷腋下。
- 热射病信号(体温超40℃、昏迷抽搐):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用冰水擦拭全身并扇风降温,切勿喂水防窒息。
总结:梅雨季防暑需“主动出击”,从日常习惯到应急措施全面防护,尤其关注老人、儿童及户外工作者。随身备藿香正气水等药物,遇严重症状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救治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