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地区民间俗称的“嗷嗷叫”并非石韦草,两者属于不同科属的植物,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均有差异。这一混淆可能源于方言或民间对某些草本植物的笼统称呼,但科学分类上需明确区分。
形态特征对比:“嗷嗷叫”多指长白山当地一种叶片边缘呈锯齿状的草本植物,茎叶折断时会分泌乳白色汁液,触感粗糙;而石韦草属于水龙骨科,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叶背密布星状毛,无锯齿边缘,干燥后叶片向上卷曲。
生长环境差异:石韦草多附生于阴湿岩石或树干,喜弱酸性土壤环境;长白山“嗷嗷叫”常见于林缘灌木丛或山间坡地,耐寒性更强,海拔1500米以上仍能生长。
药用功效区别:石韦草被《本草纲目》收录,具有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功效,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民间所称的“嗷嗷叫”多用于外敷止血或缓解关节疼痛,其药理成分尚未完全明确,需谨慎使用。
名称混淆溯源:地方方言中“嗷嗷叫”可能形容该植物触碰皮肤时的刺痒感,与石韦草叶片光滑的特性形成对比。部分采药人因两者均生长于岩石周边而产生误认,但植物脉络走向和孢子囊群分布位置存在显著区别。
辨别长白山“嗷嗷叫”与石韦草时,建议观察叶片形态、触感及生长基质,避免因名称相似导致误采误用。重点注意石韦草独有的黄褐色孢子囊群排列规律,这是区别于其他类似植物的关键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