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防火期主要集中在9月至11月,具体时间因地区气候差异略有调整。北方地区通常从9月初持续到11月底,南方可能延后至10月至12月。这一时期因气温下降、植被干燥、农事活动频繁,火灾风险显著升高,需重点防范。
-
地区差异影响时段划分
北方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秋季防火期多从9月1日开始,部分高火险区域甚至提前至8月下旬;南方如云南、四川等地,防火期常设定为10月1日至12月31日,以覆盖干燥季和农忙季。东北林区因冬季降雪较早,防火期可能于11月中旬提前结束。 -
自然条件加剧火灾风险
秋季降水减少,植被枯黄后含水量低于15%,易燃性增强。昼夜温差大易引发“冷火”(阴燃火),隐蔽性强且扑救难度高。北方大风天气频繁,火势蔓延速度可达每分钟10米以上,威胁森林和居民区安全。 -
人为活动与火灾关联密切
秋收季节焚烧秸秆、祭祀烧纸、野外露营用火等行为增多。统计显示,70%的森林火灾由人为火源引发,其中农事用火占比超过40%。节假日如国庆、重阳节期间,景区和山区需加强火源管控。 -
防火措施需多方协同
政府部门通常通过火险预警系统发布风险等级,禁止野外违规用火。公众应遵守“不带火种进山、不烧荒积肥”等规定,发现火情立即拨打12119报警。社区可组织清理枯枝落叶,设置防火隔离带,降低火灾扩散概率。
秋季防火期是全年防控的关键阶段,个人与机构需提高警惕,严格执行防火规定,减少火源隐患。关注当地发布的火险橙色/红色预警,避免在林区吸烟或使用明火,共同守护生态安全与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