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之后到秋分节气。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9月7日到9日之间,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此时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秋分则是第二十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一、白露节气特点
-
气候特征:白露期间,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节气后,天气渐渐转凉,白天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
物候现象:白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集体迁徙,鸿雁从北方飞向南方,而燕子则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各种鸟类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
-
农事活动:白露时节是全国各地大忙时节。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粱和大豆,一些地方开始采摘新棉;华北地区也是秋收大忙季节,需要抓紧送粪、翻耕、平整土地等,及早做好种麦的准备工作。
二、秋分节气特点
-
昼夜等长: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
-
气候由热转凉:秋分标志着秋季已经过去一半,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按农历来看,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
物候现象: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天气变冷使得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由于天气干燥,雨水量变小,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白露之后到秋分节气,这两个节气都是秋季的重要节点,反映了自然界气候变化和物候现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