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是中国传统节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以下是具体对应关系及补充说明:
一、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对应关系
-
春季
-
立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
雨水 :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
-
惊蛰 :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
春分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
清明 :桐始华、田鼠化鴽、虹始现
-
谷雨 :萍始生、鸣鸠拂羽、戴胜降桑
-
-
夏季
-
立夏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
小满 :苦菜秀、蘼草死、麦秋至
-
芒种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
夏至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
小暑 :温风至、蟋蟀居壁、鹰挚
-
大暑 :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
-
秋季
-
立秋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
处暑 :鹰祭鸟、天地肃、禾登
-
白露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
秋分 :雷收声、蜇虫坏户、水涸
-
寒露 :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
霜降 :豺祭兽、草木黄落、蜇虫咸俯
-
-
冬季
-
立冬 :水始冰、地冻、雉入大水为蜃
-
小雪 :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
大雪 :麋角解、水泉动、松柏青青
-
冬至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
小寒 :冰至鸟宿林、地冻鱼潜渊、霜降草枯黄
-
大寒 :冰消雪融、海日沉、燕山雪消
-
二、补充说明
-
时间划分
-
七十二候以五天为一个候,全年共73候(平年),与24节气对应。
-
例如:立春后第5-7天为“东风解冻”,第10-12天为“蛰虫始振”。
-
-
候应类型
-
生物候 :如“蚯蚓出”(春雨后蚯蚓出土)、“鹰化为鸠”(惊蛰后老鹰隐匿)。
-
非生物候 :如“水始冰”(立冬后河流结冰)、“雷乃发声”(春分后雷电频现)。
-
-
文化内涵
-
七十二候通过物候现象反映季节变化,如“芒种”三候体现农作物生长周期。
-
传统节气与农事活动紧密关联,如“清明”前后播种、"冬至"前后进补。
-
以上内容综合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十四节气》等古籍记载,涵盖主要节气与候应的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