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划归河南省是历史沿革、地理战略、政治治理与经济需求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核心原因包括:元明行省制度奠定归属框架、南阳盆地军事枢纽地位强化中原关联、中央集权下“犬牙相入”的区划原则,以及现代水利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统筹需求。
从历史脉络看,元朝首次设立河南江北行省时,便将南阳与襄阳所在的盆地整体划入,因其地理单元与中原更紧密。明朝为削弱地方割据风险,采用“犬牙相入”策略,将南阳府划归河南,而襄阳府归属湖广,形成南北分治格局。这一划分虽打破自然地理统一性,却强化了中央对战略要地的控制。
地理与军事层面,南阳盆地是连接中原与江汉平原的咽喉,素有“得南阳者得天下”之称。其北靠伏牛山、桐柏山,地貌更近中原,而水系虽南流汉江,但元明以降的行政区划更倾向将其与中原绑定,以便依托河南资源巩固防御,同时制约南方潜在割据势力。
现代治理需求进一步固化这一区划。20世纪50年代,为协调唐河、白河等跨省河流治理,湖北省襄阳专区40余村划入南阳专区,凸显行政区划对实际治理的适应性调整。南阳的农业(如“中州粮仓”)、手工业(玉雕、冶铁)与中原经济体系深度融合,而湖北经济重心在江汉平原,文化经济的一体性促使南阳归属河南更合理。
总结来看,南阳归属河南是历史惯性、战略考量与现实需求共同作用的经典案例,体现了中国行政区划“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原则的辩证运用,也印证了地理单元与行政边界并非总是重合,而是服务于更大范围的治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