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中点,其核心含义是“平分”——既平分昼夜(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又平分秋季(处于立秋与霜降之间的中点)。 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自此昼短夜长,气候由热转凉,农事进入“三秋”繁忙阶段,同时承载着祭月、庆丰收等传统文化内涵。
-
天文意义
秋分时太阳到达黄经180°,直射赤道,全球昼夜时长均等。此后太阳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逐日下降,正式步入深秋。南半球则相反,迎来昼长夜短的春季。 -
气候与物候特征
- 昼夜温差加大:秋分后北半球昼夜温差常超10℃,需注意“一层秋雨一层凉”。
- 三候现象:雷声渐止(雷始收声),昆虫蛰伏(蛰虫坯户),河湖水量减少(水始涸)。
- 农事关键期:此时正值中稻收割、冬麦播种的“秋收、秋耕、秋种”繁忙阶段。
-
文化与传统
- 祭月起源:秋分曾是古代“祭月节”,后演变为中秋节。
- 丰收节:自2018年起,我国将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五谷丰登。
- 民俗活动:竖鸡蛋、吃秋菜、送秋牛图等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丰收喜悦。
秋分不仅是自然节律的精准刻度,更蕴含天人合一的智慧。关注昼夜变化与物候现象,适时调整衣食起居,方能顺应天时,感受秋日的平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