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根据气温变化和物候特征,通常被划分为早春、仲春和暮春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下:
一、早春(初春/孟春)
-
时间范围
多数地区以农历正月(公历2月)为早春的起始,持续到惊蛰(公历3月5-7日)前后。
-
气候特征
-
阳气初生,但气温仍较低,阴寒未散。
-
雨水节气后,气温逐渐回升,万物开始复苏。
-
-
物候现象
-
草木萌发,如韩愈《春雪》诗中“二月初惊见草芽”。
-
鸟类开始筑巢,昆虫活动增加。
-
二、仲春
-
时间范围
阳历二月(农历二月)为仲春,对应节气为惊蛰(3月5-7日)和春分(3月20-22日)之间。
-
气候特征
-
气温显著回升,阳光充足,雨量增多。
-
植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花朵竞相开放。
-
-
物候现象
-
蝴蝶、蜜蜂等昆虫活跃,鸟类迁徙频繁。
-
传统节气中,惊蛰象征春雷唤醒万物,春分则体现昼夜平分。
-
三、暮春(晚春/残春)
-
时间范围
公历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对应农历三月(暮春)。
-
气候特征
-
气温较高,雨量充沛,植物进入成熟期。
-
部分植物开始凋零,绿叶繁茂,呈现夏季前的过渡状态。
-
-
物候现象
-
花朵逐渐凋谢,果实开始成熟。
-
传统诗词中常以“暮春三月”描绘残花落尽的景象。
-
四、补充说明
-
节气与月份差异 :早春的结束时间可能早于农历二月(如立春在公历2月3-5日,而仲春为农历二月),因此早春可能跨农历正月和二月。
-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对“三春”的划分存在细微差别,但整体框架一致,主要依据节气和物候变化。
以上划分综合了节气、物候及气候特征,可作为春季时段划分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