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
春天根据传统划分可分为 初春、仲春、暮春 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下:
一、初春(孟春/早春)
-
时间范围
初春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对应农历正月,具体为立春(约公历2月3-5日)至惊蛰(约公历3月5-7日)期间。
-
气候特征
天气转暖,但仍有寒意,植物开始萌芽,动物繁殖活跃,农夫开始播种。
-
诗词例证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描绘了早春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仲春
-
时间范围
仲春为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包含惊蛰(3月5-7日)和春分(3月20-22日)两个节气。
-
气候特征
阳气渐盛,气温回升明显,植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百花盛开,绿叶繁茂。
-
诗词例证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生动表现了早春细雨中的朦胧美感。
三、暮春
-
时间范围
暮春是春季的末尾阶段,对应农历三月,包含清明(4月4-6日)和谷雨(4月19-21日)两个节气。
-
气候特征
阳气渐弱,气温波动较大,植物开始凋零,绿叶繁茂但已显稀疏,是收获的前奏。
-
诗词例证
白居易的《别毡帐火炉》中提到:“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虽未直接描写暮春,但“三春”泛指春季,可引申为包含暮春。
补充说明
-
地区差异 :部分文献将春季末期称为“残春”或“余春”,但主流划分仍以初春、仲春、暮春为主。
-
节气与月份对应 :初春包含立春至惊蛰,仲春为惊蛰至春分,暮春为清明至谷雨,节气反映了物候变化。
以上划分综合了节气、物候及文学表现,可作为理解春季特征的基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