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管治疗第二次塞药后牙齿疼痛通常由药物刺激、根尖组织反应或感染引起,一般3天内可缓解,若疼痛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
药物刺激导致疼痛是常见原因之一。根管治疗常使用甲醛甲酚液、木馏油等强刺激性药物,直接接触根尖组织可能引发胀痛或触痛,尤其当药物填充过紧时症状更明显。医生可能改用氢氧化钙、樟脑酚等温和药物,或调整封药压力以减轻不适。
根尖周反应性疼痛也属正常现象。治疗过程中器械可能损伤根尖周组织,引发水肿或少量渗出,封药后压迫神经末梢导致疼痛。这种反应性疼痛多在2-3天内自行缓解,期间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并遵医嘱服用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止痛药。
根尖感染需警惕。若封药前未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或细菌扩散至根尖外部,可能诱发急性炎症,表现为咬合痛加剧、牙龈肿胀甚至脓液形成。需立即复诊,医生会开放根管引流炎症,并配合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若根尖脓液积聚严重,还需切开排脓。
冷敷或热敷可辅助缓解肿痛。初期炎症阶段冷敷有助于减轻组织水肿,后期淤血期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但需注意避免过冷过热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或烫伤。同时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刺激患牙,漱口水含氯己定成分可抑制细菌滋生。
疼痛若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张口困难等症状,应尽快回诊处理。根管治疗需严格操作规范,残留感染物质或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并发症,及时反馈症状利于医生调整方案。治疗后短期内避免咬硬物,定期检查可预防二次感染。
牙齿敏感期不宜自行服用强效止痛药掩盖症状,掩盖病情可能延误治疗。若对药物过敏或患有慢性疾病,需提前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治疗期间放松心态,避免焦虑导致疼痛敏感度放大,多数疼痛源自治疗正常反应,规范处理即可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