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是通过综合年龄、血压、血脂、血糖、吸烟等关键指标,结合短期(10年)与长期(终生)风险预测,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或极高危层级,并针对不同风险人群采取个性化干预策略的科学方法。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LDL-C≥4.9mmol/L或TC≥7.2mmol/L者直接归类为高危人群;若非高危,则通过计算10年ASCVD发病风险进行分层,其中10年风险≥10%为高危,5%-9%为中危,<5%为低危。对于中青年(<55岁)中危群体,若合并血压≥160/100mmHg、肥胖(BMI≥28)、吸烟等2项以上危险因素,需升级为高危评估。肾功能不全(CKD 3/4期)患者亦属高危。糖尿病患者依据病程和并发症程度进一步分级,年轻且病程短、无并发症者归为低危,若伴视网膜病变或蛋白尿则视为极高危。
风险计算工具推荐使用China-PAR模型,整合血压、血脂、血糖、吸烟、腹型肥胖等核心参数,同时考虑家族史、地域差异等因素。评估频率因风险等级调整:高危患者需每年复评,中低危群体可延长至2-3年。评估结果需结合颈动脉超声、心脏功能检查等辅助诊断,并制定阶梯式管理方案——高危患者启动药物控制(如他汀、降压药),中危侧重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低危则优先通过运动、饮食调节维持健康状态。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风险评估应与专科诊疗同步,强调动态监测与早期干预。
心脑血管病风险分层与干预方案需结合个体化数据,通过科学评估精准识别高危人群,以实现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建议定期复查风险指标,配合医嘱进行干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