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发热时,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同时需根据病因(病毒或细菌感染)配合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或抗生素(如头孢类)。若体温低于38.5℃,可优先物理降温,如多饮水、冰敷等。
-
退热药物选择:
- 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效果稳定,胃肠道刺激小,适合儿童及老人,但需避免超量以防肝损伤。
- 布洛芬:兼具退热和抗炎作用,适用于炎症性发热,但止痛不宜超过5天。
- 避免儿童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夷综合征风险。
-
病因针对性用药:
- 病毒性发热:可联合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连花清瘟胶囊)。
- 细菌性发热: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不可自行滥用。
-
中成药辅助:
小柴胡颗粒、感冒灵颗粒等可缓解感冒伴随的发热症状,但需注意成分是否与西药重叠(如含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成药需避免重复用药)。 -
物理降温与护理:
体温未超38.5℃时,优先用温水擦浴、减少衣物;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空调直吹,多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提示:梅雨季潮湿易滋生细菌,若发热持续超3天或出现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防潮保暖,增强免疫力以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