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时节心情压抑低落,主要与光照减少导致的神经递质失衡、生物钟紊乱、社交活动减少及维生素D缺乏等因素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女性、青少年及曾患抑郁症的人群更易受影响。
-
光照不足与激素变化
冬季日照时间缩短,阳光强度减弱,直接影响血清素(“快乐激素”)的分泌,同时褪黑素分泌增加,导致情绪低落和嗜睡。女性因血清素合成速率较慢,更易出现季节性情绪波动。 -
生物钟紊乱
昼夜节律受光照调节,冬季昼短夜长易打乱睡眠周期,引发疲劳和情绪不稳定。褪黑素分泌异常会进一步加重起床困难和日间倦怠感。 -
户外活动与社交减少
寒冷天气限制外出,运动量下降使内啡肽分泌不足,而社交互动减少会放大孤独感。阳光接触不足还会降低维生素D合成,影响骨骼健康和情绪调节。 -
环境与心理因素叠加
冬季灰暗单调的色彩、代谢减缓导致的脑细胞低兴奋度,以及年终压力等因素,可能协同触发或加剧抑郁情绪。
若症状持续且影响生活,建议通过增加光照(如光疗灯)、补充维生素D、保持规律运动及社交来改善。季节性情绪波动虽常见,但科学调节可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