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中暑需警惕湿度高、体感温度低但散热难的双重风险,老人、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尤其需注意。及时补水、调节衣物厚度、避免密闭环境是关键,同时要识别非典型中暑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
湿度加剧中暑风险:湿冷环境下汗液难以蒸发,体温调节受阻,即使气温不高也可能因湿度大导致热量蓄积。建议在室内使用除湿设备,保持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密闭空间。
-
分层穿衣与及时调整:选择透气速干的内层衣物,搭配可随时穿脱的外套。湿冷天气易误判体温,若活动后出汗需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防止汗液滞留引发失温或中暑。
-
补水需含电解质:寒冷感可能降低口渴反应,但呼吸和排汗仍会流失水分。每小时补充100-200毫升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
-
特殊人群重点防护: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患者及肥胖人群更易在湿冷环境中暑。外出时携带便携式湿度计监测环境,出现恶心、心悸等症状立即转移到干燥阴凉处。
-
急救误区需避开:湿冷中暑不宜直接冲凉或冰敷,可用温水擦拭降温。若出现寒战、意识模糊,需就医排查是否合并低体温症。
湿冷天气防中暑需打破“只有炎热才会中暑”的认知,关注环境湿度与个体状态,平衡保暖与散热,必要时借助科技工具监测环境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