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虽阴雨连绵,但紫外线仍可穿透云层造成皮肤损伤,关键需注意防晒、补水、及时修复。此时湿度高、体感凉爽易忽视防晒,晒伤后潮湿环境更易引发感染,需特别警惕。
-
不可忽视的紫外线防护
梅雨季云层仅削弱部分紫外线,雨后阳光强度可能骤增。外出需涂抹SPF30+/PA+++以上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配合宽檐帽、防晒衣等物理遮挡。阴天或室内靠窗活动时同样需防护。 -
晒伤应急处理三步法
若皮肤发红灼痛,立即避光并用冷毛巾敷10-15分钟降温,避免冰敷刺激。随后厚涂无酒精芦荟胶或保湿乳霜,缓解炎症同时锁住水分。出现水疱时保持清洁,勿自行挑破以防感染。 -
特殊风险防范
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晒伤后需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避免汗液刺激。光敏性食物(如芹菜、柠檬)及药物(部分抗生素)可能加剧光毒性,食用后48小时内需加强防护。 -
饮食与内在修复
多饮水补充体液,摄入富含维生素C(柑橘类)、维生素E(坚果)及抗氧化剂(绿茶)的食物,加速皮肤修复。避免辛辣、酒精等加重炎症反应。
梅雨季防晒需像防雨一样常态化,尤其儿童、过敏体质者更需严格防护。若晒伤后出现发热、大面积水疱或脓液渗出,务必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