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核心原因在于高温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血液黏稠度上升及电解质紊乱。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2.1%,65岁以上人群尤为高危。以下是具体机制和影响因素:
-
心脏负担激增
高温环境下,人体为散热会扩张皮肤血管,使更多血液流向体表,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加快,耗氧量大幅提升,易引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代偿能力更差,症状可能急剧恶化。 -
血液黏稠与血栓风险
大量出汗造成水分流失,血液浓缩后黏稠度升高,红细胞和胆固醇浓度增加,易形成血栓。脱水还会减少血浆容量,进一步影响心脑器官供血,诱发心梗或脑卒中。 -
电解质失衡引发连锁反应
汗液中的钾、钙、镁等电解质大量丢失,直接影响心脏电信号传导,可能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钠离子缺乏还会加剧血压波动,增加血管应激风险。 -
情绪与睡眠的隐形威胁
高温易引发烦躁、焦虑等情绪波动,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和心率飙升。夏季昼长夜短和闷热环境会干扰睡眠,长期睡眠不足可破坏血压稳定性,加速血管损伤。
总结:高温对心血管的影响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预防需从降温、补水、规律作息等多方面入手,尤其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需格外警惕。若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