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中暑高热需快速脱离高湿环境、物理降温与药物干预结合治疗,核心是迅速降低核心体温至39℃以下,同时补充电解质并避免错误退烧方式(如酒精擦浴或滥用退热药)。
-
脱离环境与基础降温
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非冰水)擦拭大血管部位(腋窝、腹股沟)或喷洒水雾配合风扇加速蒸发散热。若条件允许,将身体(除头部)浸入4℃水中降温,但需监测避免体温过低。 -
补液与电解质调节
口服含盐饮料(淡盐水、电解质溶液)或清凉饮品(绿豆汤、菊花茶),少量多次补充,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呕吐。重症者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 -
药物辅助治疗
-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十滴水可缓解头痛、呕吐等湿冷中暑症状;清暑益气丸适用于气津两伤型高热。
- 西药:避免使用常规退烧药(如布洛芬),仅在医生指导下用甘露醇降颅压或地西泮控制抽搐。
-
重症急救与就医
若出现昏迷、体温持续40℃以上或器官衰竭迹象,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转运时保持平卧、头侧位,冰袋敷大动脉处,避免步行加重病情。
提示:湿冷中暑易误判为普通感冒,若高热伴皮肤湿冷、呕吐,需优先按中暑处理。日常预防需避免高湿环境长时间滞留,并备好解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