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确实可能引发烦躁不安,核心原因是体内寒湿阻滞、气血不畅或季节性生物钟紊乱。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寒气入侵会导致肝气郁结、心肾不交,表现为情绪波动;现代医学则指出冬季光照减少和低温会抑制血清素分泌,加剧情绪低落。
-
中医视角:寒邪内扰致情绪失衡
寒气易使肝经不畅,引发胁肋胀痛、抑郁易怒;若肾阳不足,会出现“上热下寒”——头面燥热却腰腹冰冷,形成虚火扰心的烦躁。日常可通过艾灸关元穴、泡脚(艾叶+红花)引火归元,饮食避免生冷辛辣以调和阴阳。 -
现代机制:低温与光照的双重影响
冬季昼短夜长,褪黑素分泌增多导致嗜睡乏力,而血清素(快乐激素)合成减少直接诱发情绪低落。北欧研究显示,寒冷地区季节性情感障碍(SAD)高发,女性因激素波动更易敏感。建议每天晒太阳30分钟,维持生物节律稳定。 -
体质差异与调理重点
阳虚体质者遇寒易手脚冰凉、情绪消沉,需温补脾肾(如生姜红糖水);肝郁人群则表现为胸闷焦虑,可练习深呼吸或瑜伽疏解压力。冬季适当运动(如快走)能促进气血循环,改善心理状态。
总结:回寒期的烦躁需综合调养,驱寒保暖与情绪管理并重。若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咨询医生排查潜在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