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会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免疫力低下者及慢性病患者需高度警惕。潮湿环境、疲劳熬夜等因素会削弱免疫力,激活潜伏的病毒,引发剧烈神经痛和特征性皮疹。
-
梅雨季高发原因
- 环境因素:潮湿天气利于病毒存活,紫外线减弱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病毒更易侵入。
- 免疫力波动:昼夜温差大、流感频发等因素降低免疫调节能力,潜伏的病毒易被激活。
- 生活习惯:梅雨季易疲劳、熬夜或情绪焦虑,进一步削弱抵抗力。
-
易感人群与症状
- 高危群体: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率是年轻人的3倍)、糖尿病患者(风险增加84%)、长期压力大的年轻人。
- 典型表现:单侧皮肤灼痛、簇状水疱,疼痛程度可超过分娩痛;严重者可能引发面瘫、失明或后遗神经痛(持续数月甚至终生)。
-
预防与应对措施
- 增强免疫: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 疫苗接种: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保护效力达97.2%,保护时长可达20年。
- 及时治疗:出现疑似症状72小时内就医,抗病毒治疗可缩短病程并降低后遗神经痛风险。
梅雨季需格外关注身体信号,早预防、早干预是避免带状疱疹折磨的关键。若家中老人或慢性病患者出现不明疼痛或皮疹,应立即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