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发热时,需根据体温和症状采取阶梯式处理:物理降温是基础(如温水擦浴、冷敷大血管处),药物退热需谨慎(超过38.5℃且不适时使用),同时补充水分与休息是关键。特殊人群(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需个性化应对,持续高热或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
-
物理降温优先
体温未超38.5℃时,首选物理方法:用32-34℃温水擦拭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或冷敷额头。避免酒精擦浴或冰水刺激,以免引发寒战反升体温。儿童可配合退热贴,但寒战期暂停擦浴。 -
科学使用退热药
体温≥38.5℃且伴明显头痛、乏力时,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注意间隔4-6小时用药,24小时内不超4次。儿童、孕妇需严格按体重或医嘱调整剂量,避免联合用药。 -
环境与生活调整
保持室温26℃左右,穿宽松衣物利于散热。每小时饮用200-300ml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暂停剧烈活动,保证睡眠以恢复免疫力。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粥类、果蔬。 -
特殊人群重点防护
儿童发热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警惕热性惊厥;孕妇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首选物理降温;慢性病患者(如心衰、糖尿病)发热可能加重原发病,建议及早就医。 -
识别危险信号
若出现持续高热(>40℃)、意识模糊、抽搐、呼吸急促或皮疹,提示可能为热射病、严重感染等急症,需立即送医。高温作业者出现头晕、呕吐时应迅速转移至阴凉处。
提示:高温发热是身体警报,正确处理可避免并发症。日常备齐体温计、退热药和电解质饮品,夏季外出避开正午时段,从预防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