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发热需及时采取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合理用药,并警惕持续高热或并发症。潮湿闷热的环境易引发感冒或感染,关键措施包括:监测体温、温水擦拭、服用退烧药(超过38.5℃时)、保持室内通风,症状加重需立即就医。
-
物理降温优先
低烧时用温水擦拭腋下、颈部等大动脉处,避免酒精或冰敷刺激。儿童可配合退热贴,同时减少衣物促进散热,但注意腹部保暖。 -
补水利尿防脱水
发烧时多喝温开水、淡盐水或稀释果汁,避免冷饮刺激肠胃。湿热天气可适量饮用绿豆汤、薏米水辅助祛湿。 -
科学使用退烧药
成人可选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儿童需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混用不同退烧药,服药后若持续高热超48小时应就医。 -
环境与作息调整
保持房间干燥通风,空调温度设为26℃左右。饮食清淡易消化,如粥类、蒸煮蔬菜,避免油腻辛辣。保证充足睡眠以恢复免疫力。 -
特殊人群需谨慎
孕妇、老人或慢性病患者发热应及时就诊;儿童出现嗜睡、呼吸急促需警惕重症。梅雨季避免淋雨,外出后及时更换干爽衣物。
提示:若发热伴随皮疹、关节痛或腹泻,可能为细菌/病毒感染或湿热症,需专业诊断。日常可通过除湿机、饮食调理(如山药、冬瓜)增强体质,减少梅雨季节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