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热衰竭需警惕高温高湿双重威胁,核心应对措施包括:迅速转移至阴凉处、补充电解质饮料、物理降温及密切观察症状。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因此 早期识别与干预至关重要 。
-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以促进散热。梅雨季湿度高,汗液蒸发减慢,体感温度可能比实际更高,需特别注意老人、儿童及户外工作者。
-
科学补液:优先选择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单纯大量饮水,以防稀释性低钠血症加重症状。
-
快速物理降温:用凉水喷洒皮肤或湿毛巾敷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若条件允许,可用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冷敷,每次不超过20分钟。
-
症状分级处理:
- 轻度症状(头晕、肌肉痉挛):休息后通常可缓解;
- 持续呕吐或意识模糊:立即送医,可能需静脉补液治疗。
-
预防关键措施:
- 穿透气速干衣物,避免正午户外活动;
- 室内使用除湿机降低湿度,配合风扇增强空气流动;
- 定期监测心率、尿量等指标,警惕脱水征兆。
梅雨季防暑常被忽视,但湿热叠加更易引发热衰竭。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并学会识别早期症状,可有效降低风险。若症状持续未缓解,务必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