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耳鸣多由湿度过高、气压变化及耳道真菌感染引发,关键应对措施包括保持耳道干燥、调节生活习惯和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
防潮防菌:梅雨季湿度高达70%以上,易滋生真菌感染。洗头后需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耳周(距离30cm),避免棉签掏耳(可能将病菌推入深处),改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外耳廓。游泳或淋雨后可用防水耳塞防护。
-
调节气压平衡:气压骤变易导致中耳压力失衡,引发耳闷、耳鸣。乘坐电梯或飞机时多做吞咽动作,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涕(单侧交替轻擤),以防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
改善微循环:温差大易致耳部血管收缩。早晚用温热毛巾敷耳周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饮食增加黑木耳、坚果(含镁、锌),减少高盐辛辣食物(如火锅)以防内耳充血。
-
及时就医排查:若耳鸣持续24小时以上、伴随眩晕或听力下降,需警惕突发性耳聋(黄金救治期72小时)。真菌感染需用抗真菌滴耳液(如克霉唑),湿疹需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均需遵医嘱。
梅雨季护耳需“防、调、治”结合,尤其高危人群(过敏体质、三高患者)应加强防护。若症状反复,建议到耳鼻喉科进行耳镜和听力检查,排除中耳炎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