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导致食物中毒,因为高温环境(尤其是37℃-42℃)会加速细菌繁殖,4小时内细菌数量可暴增4000倍以上,引发腐败变质、产生致命毒素(如米酵菌酸),且部分毒素耐高温无法通过烹饪消除。以下是关键风险与应对要点:
-
细菌性中毒高发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在高温下快速繁殖,污染肉类、乳制品等,引发呕吐、腹泻甚至休克。剩菜在室温存放超过2小时即高风险,需冷藏并彻底加热。 -
耐高温毒素威胁
湿米粉、泡发木耳等易滋生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100℃煮沸仍无法破坏,少量即可导致肝肾衰竭,病死率高。 -
烹饪不足风险
未煮熟的豆类(如四季豆)、生腌海鲜可能含天然毒素或寄生虫,高温天气更需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 -
交叉污染隐患
生熟食共用刀具、砧板会传播细菌,夏季需严格分开处理,接触生食后必须洗手。
提示:夏季优先食用新鲜食材,避免长时间存放;凉拌菜现做现吃,慎选外卖;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立即就医,保留可疑食物样本。食品安全无小事,高温季节更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