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天气与肺炎发作存在间接关联,但并非直接致病原因。关键机制在于:暴雨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病原体传播条件改变以及环境过敏原激增,可能诱发呼吸道感染并增加肺炎风险,尤其对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影响显著。
雷暴雨期间,低温潮湿环境会加速人体热量流失,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暂时性削弱。此时,原本潜伏在呼吸道的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更易突破防御,引发感染。雨水可能携带污染物和微生物,若接触口鼻或皮肤伤口,可能通过血液或呼吸道侵入肺部。
暴雨云层中的雷电活动会分解花粉、霉菌等过敏原为更小微粒,随气流扩散至地面。这些微粒可刺激呼吸道黏膜,诱发哮喘或慢阻肺急性发作,进而增加继发肺炎的概率。研究显示,雷暴前夕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率显著上升,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直接相关。
强降水还可能引发洪涝,污水中的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皮肤创口进入血液,引发血源性肺炎甚至肺脓肿。涉水后未及时清洁消毒或保暖,会进一步加剧感染风险。
防护提示:雷暴雨天气应避免淋雨,涉水后立即用温水清洁身体;哮喘患者需减少外出并备好急救药物;保持室内干燥通风,定期清洗可能滋生霉菌的衣物和床品。若出现持续高热、咳脓痰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肺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