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确实可能引发脑卒中,尤其是“倒春寒”等气温骤降时,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风险更高。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诱发脑缺血或出血。关键风险人群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而早期识别症状(如语言障碍、肢体麻木)和及时就医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 寒冷与脑卒中的关联机制:气温骤降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加剧血压波动,易引发脑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春季“倒春寒”期间,脑血管负荷加重,卒中发病率显著上升。
- 高危人群需警惕:5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需特别注意保暖,避免晨间低温外出,并严格监测血压、血脂指标。
- 典型预警信号:突发语言含糊、单侧肢体无力、眩晕或视物模糊可能是卒中前兆,需立即就医。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每延迟1分钟将损失190万脑神经细胞。
- 预防措施:
- 保暖优先:重点保护头颈部,外出佩戴帽子、围巾;
- 健康管理: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如太极、散步),避免情绪激动;
- 规律用药:慢性病患者不可擅自停药,定期复查血管健康。
春季防“卒”需未雨绸缪,尤其气温波动时更应加强防护。若出现疑似症状,牢记“BEFAST”口诀(平衡、视力、面部、手臂、言语、时间),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