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导致脱水热症状,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及高温作业人群。其核心机制是水分流失超过摄入,引发体温调节失衡,表现为发热、口渴、尿少等,严重时可致休克。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
高温与脱水热的直接关联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大量出汗散热,若未及时补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高渗性脱水),水分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导致细胞脱水。此时皮肤蒸发减少,散热功能受阻,体温升高形成脱水热。新生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更易因包裹过厚或环境高温诱发此症。 -
典型症状识别
- 早期信号: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及弹性下降。
- 进展表现:烦躁不安、眼窝凹陷、精神萎靡,体温骤升至38°C以上。
- 危急征兆:意识模糊、抽搐或休克,需立即就医。
-
高风险人群与场景
- 新生儿:母乳不足、环境温度>28°C或过度包裹时易发。
- 户外工作者/运动员:高温下持续出汗且补水不足。
- 慢性病患者:如肾功能异常者,电解质调节能力更弱。
-
科学应对措施
- 快速降温:脱离高温环境,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
- 补液优先:口服含电解质饮料或静脉补液,避免单纯饮水加重低钠。
- 预防关键:高温时段减少外出,新生儿保持22-28°C室温,定时喂水。
提示:脱水热并非普通中暑,体温异常升高伴脱水症状时,切勿延误治疗。日常需关注高危人群的水分补给与环境温湿度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