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的病理诊断需结合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标记及分子检测,关键标志物CD117和DOG1的阳性表达可辅助确诊,同时需排除其他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确诊依赖于规范化的病理诊断流程。病理诊断需结合组织学形态,GIST主要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型和混合型三类,其中梭形细胞型占比最高,形态学上表现为梭形细胞束状排列,部分瘤细胞核端可见空泡。免疫组化标记是诊断的核心依据,CD117和DOG1的弥漫强阳性表达对GIST具有高度特异性,尤其是CD117阳性但DOG1阴性的病例需结合分子检测排除误诊。SDHB免疫组化有助于识别SDH缺陷型GIST,该亚型多见于年轻患者且预后较差。
分子检测是精准诊断的关键环节。GIST的驱动基因突变以KIT和PDGFRA为主,其中KIT第11号外显子突变最为常见,而PDGFRA第18号外显子D842V突变对伊马替尼原发耐药。野生型GIST需进一步检测SDH亚单位、BRAF、NF1及RAS基因突变,或NTRK、FGFR1等基因重排。二代测序技术可提高检测全面性,尤其适用于继发耐药或复杂病例。
在诊断流程中,需强调标本规范处理与取材。手术标本需在离体后30分钟内固定,固定液需充分覆盖组织,确保充分固定时间。取材时应重点关注肿瘤边缘、坏死区域及不同质地区域,靶向治疗后标本需记录肿瘤退缩特征。鉴别诊断需排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及侵袭性纤维瘤病,后两者不表达CD117和DOG1,可通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区分。
胃间质瘤的病理诊断需整合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多维度信息,遵循标准化流程以确保诊断准确性和治疗导向性,为临床提供精准预后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