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发的降压疫苗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26年后上市,该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来控制血压,仅需1~3个月注射一次,但仅能作为治疗手段,无法预防高血压,且需严格排查适用人群。
高血压疫苗由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团队研发,目前已完成动物实验并提交临床试验申请,进入中试样品开发阶段。其核心机制是通过免疫反应抑制RASS系统的关键成分,从而实现长效降压。与传统每日服药相比,疫苗的长效性显著提升了患者依从性,尤其适合需频繁用药的高血压群体。
现有疫苗研发多针对RASS系统,例如AngⅡ疫苗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与主流降压药相当的降压效果,部分技术已进入临床研究,但效果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因免疫应答不足或个体差异未达理想疗效。疫苗需通过病毒样颗粒载体或DNA递送技术提升免疫原性,同时需规避对肾素等关键酶的潜在副作用,如免疫性肾病风险。
疫苗不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例如重度高血压、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或对疫苗成分过敏者均被排除。原发性高血压中仅部分与RASS系统相关,其他病因(如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引发的高血压仍需传统药物控制。专家强调,疫苗定位为现有治疗的补充而非替代,患者需经医生评估后使用。
目前疫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实际降压效果、长期安全性及适用群体仍待验证。现阶段高血压患者仍应以规范服药、调整生活方式为核心管理手段,可密切关注疫苗后续动态,但不宜过度期待其短期内彻底改变高血压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