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防治需遵循三大核心原则:控制危险因素、强调早期干预、坚持全程管理,通过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形成系统化防控策略。
-
控制危险因素,落实一级预防
积极管理可控的高危因素是预防脑血管病的基础,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过量饮酒、肥胖等。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低于5克,减少高脂高糖饮食,采用低盐、低脂、高纤维的膳食结构。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并将体质指数(BMI)控制在18.5-24.0之间。尤其需警惕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或女性腰围≥85厘米的人群应定期监测腰围、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必须严格戒烟并避免熬夜,减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发的血压波动风险。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接受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动脉硬化程度。 -
强化早期识别与治疗,执行二级预防
脑血管病发作后的黄金救治时间窗为4.5小时内的静脉溶栓及24小时内的机械取栓。记住“中风120”口诀(1看脸不对称、2查手臂单侧无力、0聆听言语不清)或“BEFAST”原则(平衡障碍、眼睛视力问题、面部下垂、手臂无力、语言障碍、时间紧迫),及时送医接受溶栓或取栓治疗。出院后的二级预防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降脂药及降压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换药,并定期监测药物副作用。针对心脏疾病并发症,如心房颤动或卵圆孔未闭,可能需要抗凝治疗或手术干预。康复训练需尽早介入,包括运动疗法、语言训练及职业康复,尤其是重度偏瘫或吞咽困难者需制定个性化方案。 -
推进全程管理,实施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聚焦于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以综合康复为核心。除了延续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外,心理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建议通过心理咨询或参加卒中患者互助组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定期随访复查需包含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及颈动脉斑块状态,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腹型肥胖患者应结合饮食控制与力量训练减少内脏脂肪堆积,目标是将内脏脂肪面积降至≤100平方厘米。老年人尤其需警惕体位性低血压及跌倒风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阻训练和平衡练习。公众教育需持续推动高危人群主动筛查,利用社区筛查站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筛查覆盖率,逐步建立脑血管病全链条防控网络。
科学防治脑血管病需要将生活方式改善与医学干预紧密结合,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的全周期。个人、家庭与医疗机构需协同行动,方能最大限度降低发病风险并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