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动作不协调、平衡障碍和步态异常,通常由深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导致。患者会因无法准确感知肢体位置而出现“踩棉花感”,闭眼时症状明显加重,可能伴随肌张力减退和精细动作困难。
-
平衡障碍与步态异常
站立或行走时身体摇晃不稳,呈“宽基底步态”,常需借助视觉代偿。典型表现为夜间或闭眼时容易跌倒,上下楼梯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醉酒样”步态。 -
动作协调性下降
完成穿衣、系扣等日常动作笨拙,手指鼻尖或跟膝胫试验时出现震颤或偏移。写字大小不一(书写障碍),持物易掉落,动作准确性随闭眼显著恶化。 -
感觉代偿特征
患者会主动通过视觉补偿缺陷,表现为注视脚部行走、依赖支撑物。部分伴随肢体远端振动觉和位置觉减退,但痛温觉通常保留。 -
伴随症状
可能合并肌张力减低(如关节过伸)、腱反射减弱,少数出现言语迟缓(构音障碍)。长期未治疗者可继发关节变形或肌肉萎缩。
早期识别感觉性共济失调对病因诊断至关重要,维生素B12缺乏、糖尿病神经病变或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等均可能引发类似表现。若发现进行性加重的平衡问题伴感觉异常,建议尽早就医评估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