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压偏低可能导致下肢发凉、怕冷、感觉异常、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下肢溃疡和肢体坏疽。
下肢血压偏低通常是由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当流向下肢的动脉血液减少,就会导致此类症状。常见原因包括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或下肢动脉栓塞等疾病。由于血液供应不足,下肢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便可能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早期症状较为轻微,可能会出现下肢发凉、怕冷,腿部常有无力感。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逐渐感到下肢出现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并伴随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下肢酸痛,需要休息后才能缓解。若未能及时干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剧,可能导致组织坏死,最终出现下肢溃疡乃至坏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截肢的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增强血管健康,帮助改善下肢血压偏低的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预防更严重后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