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是一种因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类型,主要表现为下肢瘫痪及躯干、骨盆区域功能障碍,常伴随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甚至二便控制障碍。
1. 病因
截瘫的常见病因包括:
- 外伤:如脊柱爆裂性骨折、脱位等。
- 脊髓压迫:椎管内韧带钙化、肿瘤等。
- 感染或疾病:如脊髓炎、脊柱结核等。
2. 症状
截瘫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下肢无力或完全瘫痪。
- 感觉丧失,如痛觉、温觉减弱或消失。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二便控制困难。
- 持续性疼痛或麻木感。
3. 治疗方法
截瘫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 物理治疗:如针灸、中频脉冲治疗、磁疗等,有助于改善肢体功能。
- 康复训练:通过运动训练恢复部分运动能力。
- 手术治疗:针对脊髓压迫或损伤部位进行手术修复。
4. 预防措施
预防截瘫并发症的关键在于:
- 避免外伤:如注意安全,佩戴保护装备。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脊髓压迫或感染。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总结
截瘫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得到显著改善。预防措施的实施对降低截瘫发生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