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压塞是一种由心包腔内液体快速积聚或积液量过大导致心脏受压,表现为急性循环衰竭、低血压、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等症状的危急病症。
心脏压塞是由心包腔内液体快速增长或积液量过大压迫心脏所致,主要特征为动脉压下降、脉压变小甚至休克,以及慢性状态下的颈静脉怒张、奇脉等。其典型症状包括突发胸闷、呼吸困难、全身冷汗、极度烦躁、面色苍白或发绀、神志不清甚至休克;亚急性表现可能包括胸骨后压迫感、胸痛、恶心、腹胀等。体征上最常见的是三联征——血压降低、颈静脉怒张和心音遥远,伴随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水肿等。其病因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见于急性心包炎、心包积血、胸部创伤或肿瘤;慢性可由结核性心包积液、心肌梗死后综合征、黏液性水肿或肿瘤引发。
心脏压塞的体征表现中,“心脏压塞三联征”是其典型特征,包括血压降低、颈静脉怒张和心音遥远。急性心脏压塞会导致快速出现的低血压和休克,患者表现为全身湿冷、烦躁不安甚至意识模糊;慢性心脏压塞则更多表现为体循环静脉压增高,伴随颈静脉怒张、腹水及下肢水肿。体检时还会发现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音低沉而遥远。
心脏压塞的病因多种多样,需结合病史和检查明确诊治。急性心脏压塞常见于急性心包炎、心包积血(如心肌梗死后、主动脉瘤破裂)、胸部创伤(尤其是穿透性损伤)和肿瘤。慢性心脏压塞则多发生于结核性心包积液、心脏和心包肿瘤、特发性心包积液、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等。黏液性水肿、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或放射治疗后也可能导致慢性心脏压塞。
心脏压塞的诊断需依赖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包括胸部X线、心电图、心脏多普勒超声及CT,而心包穿刺既能辅助诊断又可紧急解除积液压力。治疗重点在于改善循环障碍与解除心脏压迫,早期可通过快速静脉补液、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但必须结合病因治疗,在必要时进行心包穿刺、心包切开引流或心包切除手术。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以避免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