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由生物学、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引发的严重进食障碍,患者会过度限制饮食、强烈恐惧体重增加,并对自己的体型产生极端扭曲认知,可能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一、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神经性厌食症的生物学基础包括遗传倾向、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功能异常)和神经内分泌紊乱(如瘦素水平低下)。遗传风险显著,若一级亲属患病,个体风险增加8倍。患者普遍存在心理特征,例如追求完美、低自尊、焦虑敏感及强迫倾向,并受“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驱动。家庭因素也可能加剧病情,过度保护或控制型环境易使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寻求自主权。
二、典型症状与临床诊断标准
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表现为体重显著低于正常标准(BMI<17.5),伴随对体重增长的强烈恐惧及病理性体像认知,即使消瘦仍觉自身肥胖。患者可能采取极端手段减重,如过度运动、催吐、滥用泻药等,最终引发闭经、内分泌失调、骨质疏松、心血管损伤等严重后果。国际标准指出,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20%可辅助诊断,青少年则需评估BMI是否低于同龄人第5百分位。
三、治疗与早期干预
神经性厌食症需综合性治疗,首选家庭治疗以重建患者与家庭的互动模式,营养干预同步恢复体重,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矫正错误认知,存在共病时辅以药物治疗。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家长需警惕孩子回避进食、焦虑失眠等信号,一旦发现体重骤降需立即就医,降低并发风险(如器官衰竭致死率高达5-15%)。
神经性厌食症并非单纯的“节食过度”,而是威胁生命的复杂疾病。若发现体重异常下降与心理状态关联,需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医疗资源,通过多学科协作推动科学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