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毒性作用是指药物、疾病或环境因素对心脏造成的损害,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常见于化疗药物、自身免疫疾病或重金属暴露等情况。
-
常见诱因
- 药物因素:如蒽环类抗生素(多柔比星)、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等,可能直接损伤心肌细胞。
- 疾病影响: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慢性病会加速心血管病变,增加心脏负担。
- 环境毒素:铅、汞等重金属长期接触可干扰心脏电生理活动,引发毒性反应。
-
核心表现
- 早期症状:胸闷、心悸或活动后气促,易被忽视。
- 严重后果:心肌纤维化、心室颤动,甚至猝死,需通过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确诊。
-
预防与管理
- 用药监测:使用潜在心脏毒性药物时,定期检查心功能(如LVEF值)。
- 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避免吸烟酗酒,减少心脏负荷。
心脏毒性作用需早发现、早干预,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结合医学评估制定个性化防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