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脉(心率<60次/分钟)的常见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心脏传导障碍、代谢性疾病及药物影响。健康人群在特定状态下可出现生理性缓脉,但持续性缓脉可能提示潜在疾病风险,需结合症状综合判断。
-
生理性缓脉
- 运动习惯:长期锻炼者因心脏泵血效率提升,静息心率可低至50次/分钟,属正常适应现象。
- 睡眠状态:深度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可能短暂降至40-50次/分钟,清醒后恢复。
-
心脏传导系统异常
- 窦房结功能障碍:老化、心肌炎或冠心病可导致窦房结起搏功能下降,表现为持续性心率减慢。
- 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至Ⅲ度阻滞,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病或先天性传导系统异常,严重时可引发晕厥。
-
代谢与内分泌疾病
-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不足导致代谢率降低,常伴随乏力、畏寒及心率下降。
- 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可直接抑制心肌细胞电活动,引发缓脉甚至心脏停搏。
-
药物或毒物影响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通过抑制心脏电信号传递降低心率。
-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过量使用可引发房室传导阻滞,需紧急处理。
若伴随头晕、昏厥或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原因。日常监测心率变化,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通过动态心电图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