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性血管损害是指长期高血脂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硬化加速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血栓风险增加。这种损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需通过血脂控制和血管保护来干预。
-
发病机制
高血脂时,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加剧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使血管壁增厚、血流受阻。 -
典型症状
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头晕、胸闷、四肢麻木等缺血表现。严重时可突发心绞痛、脑梗或下肢动脉闭塞,部分患者伴随黄色瘤(皮肤脂肪堆积)。 -
高危人群
包括长期高脂饮食者、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及有家族遗传史者。40岁以上男性或绝经后女性风险显著升高。 -
防治要点
- 饮食调整: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内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燕麦、蔬菜)。
- 运动干预: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
- 药物控制:他汀类药物是常用降脂药,需遵医嘱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
早期干预可逆转部分血管损伤,定期检测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是关键。若已出现血管狭窄,需结合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