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结构异常是指心脏解剖结构出现先天性或后天性缺陷的一类疾病,涵盖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等,可能导致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需通过药物、手术或介入治疗管理病情。
心脏结构异常是一组以心脏组织结构畸形或病理改变为特征的疾病总称,主要分为先天性、后天获得性及心肌梗死后结构性改变三类。先天性心脏病源于胚胎发育期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后天因素包括感染(如风湿热)、高血压、冠脉缺血导致的瓣膜病变或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后的室壁瘤或瘢痕形成则属于后遗症范畴。
这类疾病的症状因类型与严重程度差异显著,典型表现有心悸(心律不齐或过快)、气短(心功能不全)、乏力、呼吸困难及下肢水肿。轻型病例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中重度患者常伴随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憋醒或运动耐量下降,晚期可进展为心力衰竭或并发心律失常。
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基础治疗依赖药物控制症状,利尿剂与抗凝药缓解水肿与血栓风险,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肌重构。部分患者需通过介入手段封堵缺损或扩张瓣膜狭窄处,而瓣膜置换术、心脏移植等外科手术则是针对复杂病例的核心措施。近年微创介入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治疗创伤与风险。
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需根据异常类型选择随访方案。患者应控制基础疾病,避免感染与重体力劳动,并在妊娠等特殊阶段强化监测。尽管部分重症可能需长期管理,但规范治疗可维持较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