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引发,核心表现为水样腹泻、呕吐、发热,严重时可伴随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肠道外损伤,具有自限性特点,但高危群体需警惕重症风险。
病毒性腹泻的核心疾病谱包括轮状病毒肠炎和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前者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以黄色蛋花汤样便、高发呕吐及3-8日病程为特征,而后者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儿童呕吐突出,成人腹泻主导,病程约2-3天。其他致病病毒如腺病毒、星状病毒、肠道病毒等,虽症状相似,但腺病毒与星状病毒潜伏期更长(10天以内)、并发症风险略高,且呼吸道症状更常见。
所有病毒性腹泻均以消化道症状起病,排便次数可达每日十余次,水样便不含黏液血丝,伴随恶心呕吐、腹痛、低至中度发热(少数高热),继而可能出现脱水症如皮肤干燥、尿量减少、嗜睡等,电解质失衡时甚至诱发酸中毒。值得注意的是,病毒性肠炎可能波及消化系统以外器官,如心肌炎、肺炎、肝胆损害及无热惊厥,故高热不退或精神萎靡时须立即就医。
虽为自限性疾病,但科学护理至关重要。轻中度脱水以口服补液盐纠正,重症需静脉输液。轮状病毒疫苗可6-12月龄婴幼儿接种,诺如病毒暂无疫苗,防控需依赖分餐制、勤洗手、食品煮熟等卫生习惯。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蒙脱石散、益生菌等仅辅助缓解症状,盲目使用止泻药反可能延缓病程。
病毒性腹泻全年散发,秋冬季为高发期,集体场所易暴发聚集性感染,但及时干预预后良好,一周内多可自愈。老年体弱、婴幼儿及免疫缺陷者感染后风险更高,出现持续脱水、持续高热或意识障碍需紧急救治,日常应通过规范疫苗接种与精细化卫生管理降低感染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