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纵隔炎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肿瘤压迫和医源性损伤四大类,其中以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结节病最为常见。该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隐匿,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检查确诊。
-
感染因素
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慢性纵隔炎的主要病原体,纵隔淋巴结结核可引发肉芽肿性炎症。其他如真菌(组织胞浆菌、曲霉菌)、梅毒螺旋体等感染也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扩散至纵隔,形成慢性纤维化病变。 -
自身免疫性疾病
结节病患者的非干酪样肉芽肿可侵犯纵隔淋巴结,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类风湿关节炎、IgG4相关疾病等也可能诱发纵隔慢性炎症,表现为免疫复合物沉积和纤维化。 -
肿瘤或放射性损伤
淋巴瘤或转移癌压迫纵隔结构时,可能继发炎症反应。胸部放疗(如乳腺癌或肺癌治疗后)可造成纵隔组织缺血坏死,逐渐发展为纤维性纵隔炎。 -
医源性因素
心脏手术、纵隔镜检等操作可能损伤纵隔内血管或淋巴管,引发慢性炎症。长期留置导管或药物(如麦角胺)也可能刺激纵隔组织纤维化。
慢性纵隔炎的病因复杂,需根据病史和检查综合判断。早期干预原发病因可显著改善预后,避免纵隔结构(如气管、上腔静脉)受压导致的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