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病毒后的1 - 7天症状表现因人而异,普通中青年患者一般会经历从症状较轻到逐渐加重再到好转的过程,多数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脆弱人群病情可能较重。
发病第1天,症状较轻,可能感到轻微咽干咽痛、身体乏力。不过,初期即使出现一些轻微症状,由于病毒载量低,抗原检测未必显示阳性,一般感染后2至3天可以检测出来,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可能要5天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检测出来。
发病第2天,开始出现发热症状,部分年轻人高烧至39摄氏度左右,同时咽部不适感加重。这时可根据《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对症用药,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烧药,以及地喹氯铵、六神丸等缓解咽干咽痛症状。
发病第3天,症状最重,高热39摄氏度以上,浑身酸疼乏力,咽痛加剧。此时要注意不要重复吃多种退烧药,不要超剂量、超次数用药,退烧药与复方感冒药也不要一起吃,注意补充水分,一天喝两升左右温开水较为安全。
发病第4天,体温的高峰开始下降,很多人从这一天体温降为正常,不再发热,但仍然咽痛咽痒,一部分人开始流涕、咳嗽。如果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就要去医院治疗。
发病第5天,体温基本降到正常,但是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身体乏力仍然存在。此时仍需注意隔离防护,除生活必需品和药品外,不提倡订购其他快递、外卖,进入家中公共区域应规范佩戴N95口罩等。
发病第6天,不再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加重。这是前期病毒导致的呼吸道黏膜破坏,人体通过流涕、咳嗽排出坏死细胞。继续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用过的纸巾等装入塑料袋,放置到专用垃圾桶等。
发病第7天,所有的症状开始明显好转,核酸很大可能转阴。若居家治疗人员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自测抗原阴性并且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两次检测间隔大于24小时),可结束居家治疗,恢复正常生活和外出。达到返岗参考标准,如发病7天后大部分轻症患者核酸开始转阴,病毒量很低,基本不具传染性;体温恢复正常后,再休息3天,嗓子疼和咳嗽不再影响睡眠,说明身体基本恢复,适合返岗,但在人多密闭的公共场所仍要坚持戴口罩等防护措施。
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症状表现多样,大家要密切关注自身状况,做好防护和应对措施,尤其是脆弱人群更要格外重视。